易汾网

搜索
易汾网 首页 名人专访 查看内容

李安:精神可贵,勇气可嘉

2019-12-22 11:34| 发布者: 良子| 查看: 21052| 评论: 0|来自: 北京日报

摘要: 半 夏  《双子杀手》的话题似已日渐消歇了。李安导演近乎执念的120帧技术,差评泛滥,相较之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甚至连华语市场也濒于失守,这令人不由得想起一段旧事。  当年李安的“第一部”《推手》 ...

半 夏

  《双子杀手》的话题似已日渐消歇了。李安导演近乎执念的120帧技术,差评泛滥,相较之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甚至连华语市场也濒于失守,这令人不由得想起一段旧事。

  当年李安的“第一部”《推手》,曾令他纠结许久,原本为了挣钱写的本子,艺术和商业都靠拢不上,主线还“老气横秋”,尽管有1200万新台币的“包拍”,可万一拍砸,结局便是“十年练剑,下山第一仗就被砍死了”。其实,作为一个“蛮喜欢拍电影的人”,不论哪次“被砍死”都绝非他的所愿。所以,65岁的李安,耳顺之后,或许真的想从心所欲。至于不逾矩,他的内心和大众的体会,自然未必是合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作者的选择旁人其实是无法体会理解的,其中的取舍纠结痛苦,只有当事者自己知道。不过李安的这一番执念,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老头子”,去做这样颇有些费力不讨好颇具危险系数的“奇幻漂流”,精神很可贵,勇气也相当可嘉。

  尽管研究者和影评人对电影的分类五花八门,其实,一如任何工业制作,技术本来就是电影的基本支撑。事实上,电影对技术的追求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而这些技术的体现又总是依托呈现于具体的电影作品,譬如10年前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就用3D引发受众的一片赞叹。诚然,高帧率的太逼真一如之前3D的看吐,不止电影,任何新技术都有落地之后的调整与适应。24帧不过是因应视觉暂留最具性价比的底线,120帧之前也不乏诸如《霍比特人》48帧之类的尝试。《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试片后即有人以为,相较幻想题材,高帧率更适合纪实题材。专业人士也指出,战争场面和橄榄球比赛中场秀之间的相互穿插,画面因清晰度而更加震撼。我想,这应该是原本长于叙事的李安继续这一技术的道理所在。如他所言,我真的很想知道,我们怎么样用更清晰的方法做梦。

  至于缺乏模糊和频闪的电影被指为没有艺术品味道以及蒙太奇去哪儿之类的云云,则是一个迎新的习惯问题。余生也晚,由于环境的原因,少年时期的观影主要流连于黑白片,所以当目击一部彩色技术并不出色的科教片时,反而觉得黑白片的画面更有味道。也拜环境所赐,我的默片课是后来补上的,肇因于看老电影,尤其看卓别林。这种从后来向从前的“倒溯”,一开始自然是别扭的,但是看久了便觉得,默片的形体和画面似乎更有张力,反而会有意外的感受。这一如彩色当道的时代依然有用黑白主打奉献格外视觉效果的惊世之作,技术的进步是为呈现提供了更多选择,新技术之于旧技术,两者之间并非一定是替代关系,而往往是共存的状态。

  其实,限于院线对设备投入的性价比考量,一些新技术未必能够实现原装意义的呈示,不仅是120帧,连已经看似普及的3D也是一样。所以,如果仅仅有技术,大多数时候其实是难以保障的。因此,故事或曰讲故事的方式,这个李安最擅长的东西,应该才是最重要的。

  排出《喜宴》《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些片名,我们当然可以从李安作品的角度寻绎出其中的关联,譬如既柔软又坚韧极富中庸气质的电影观念,譬如长于将近乎不设门槛的通俗与相当质地的艺术水准调和得恰到好处,种种;但如果屏蔽掉李安这个符号,其实也很难想象,这些看似迥异的片子,居然出自一人之手,而且纷纷收获各类奖项和不俗口碑。

  自言一辈子都是外人的李安,似乎缺乏家的归属感,其中或许有身不由己的无奈,但同时,却也为他提供了超越地域性的适应力,蜕去或曰抽离了某些难以避免的“偏见”。于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把握起上述那些看似的迥异,他反而游刃有余。

  所以我一向以为,李安不是最好的华人或曰华语导演。实在说,从他对不同背景不同题材不同样式毫无违和感的驾驭能力看,从他完成作品的总体质地上看,不但 “华裔华语”这个标签太过局促,就是好莱坞这顶“金钟罩”也不足以限制他,他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导演。当然,“之一”的后缀是必须的。我们太过于喜欢非此即彼的黑白模式选择,但那其实是世界观视野下的某种偏差。用力过猛的夸大和贬低都是游离于客观实际的妄语,是与辩证法相背离的。说回李安,作为之一,我相信,在后人撰写的电影史上,他有资本留下相应的足够篇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